最新动态

全媒体院长专访丨重庆工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杜朝辉:新时代新担当 办好继续教育助力终身学习体系构建

重庆工商大学继续教育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长期秉持“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保持“和谐、开放、奋进”的院风和“求知、求实、求新”的学风。在经历了创立、合并、改革等发展过程后,已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转型发展的办学思路,专业结构合理、学习形式多样化的“立交式”办学体系,并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优秀案例展示(98)|安徽中医药大学继教:​​​​​基于振兴中医药战略 开展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培训

安徽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目前正在开展安徽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项目,淮北市、池州市、滁州市、蚌埠市、亳州市、铜陵市、合肥市2年期“西学中”培训项目。在“西学中”培训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的主要做法是:第一,领导重视,提高政治站位;第二,与中医药主管部门密切联系;第三,重视培训思政,注重价值引导;第四,以中医思维和中医临床疗效为核心;第五,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组织实施培训;第六,严格管理,多措并举,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第七,以人为本,尽心服务,切实解决“西学中”学院的“工学矛盾”。

优秀案例展示(97)|天津大学研究、机械工程学院:​​​​​践行双碳战略目标 培养内燃动力高层次人才​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一流学科的学科优势和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的行业影响力,为我国实现内燃机大国向强国转变,围绕制造强国建设,引导内燃机产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聚焦内燃动力前沿技术、关键技术,面向我国内燃机行业开展内燃动力系列高级研修班。

优秀案例展示(9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开展“送教进军营”助圆官兵“大学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继续教育积极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筑牢“军民融合”培养思想根基,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军民融合”战略为导向,坚持融入青岛、服务青岛、贡献青岛,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联合北海舰队驻青部队积极探索军校人才培养、双拥共建、融合发展的路径,构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青岛模式”,同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继续教育以“开放合作 共建共享”为原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中努力发挥继续教育的支撑作用,形成了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格局。

优秀案例展示(95)|上海电大继教学院:​​​打造“一带一路”高质量海外人员培训品牌项目

一核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达成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共赢。双促进:服务国内外两支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国内国际教培循环互促。三基地:依托学校三个“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探索国内高校、走出去的电力企业、国外高校、国外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四方联合。四维度:统筹推进高研班课程建设,提升产学研四维育人功能。创新点:构建“三+X”多元互补的“一带一路”建设电力人才教学资源新体系;形成“三跨”联动、协同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电力人才培养新机制;架构“三同”并举的“一带一路”中国电力文化输出新桥梁。

优秀案例展示(94)|桂林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打造品牌培训 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以专业化的培训架构赋能乡村振兴。围绕国家战略和学校定位,聚焦行业特色,积极谋划,形成理论教学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行动学习和课程创新相结合、模式构建与质量保障相结合、培训拓展与品牌推广相结合等专业化的培训架构。二是以高质量的成果产出赋能乡村振兴。通过不断探索新型旅游培训模式,提供远程学习资源,开发沙盘课程、系列案例教学课程,大批量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赋能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形成了较好的成果。

优秀案例展示(93)|青岛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搭建区校融通平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青岛农业大学在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紧紧围绕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聚焦学科建设、聚力科技创新,积极推进校地共建,深化政、产、学、研创新融合,努力探索新时代教育培训的新途径新思路新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培训质量和层次,构建了具有农大特色的培训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助力青岛高质量发展,实现校地合作共赢。

优秀案例展示(92)|暨南大学教育学院:​​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在“大思政”教育观背景下,继续教育除了强化专业实操能力培养之外,绝对不能忽视加强学生品格、职业道德的培养。继续教育实践技能培养的落脚点始终是人,始终是学生这个主体。而继续教育的学生又兼具了学习与工作的特性,更能体现课程思政的实践影响。本研究不仅从理论的层面论述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中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结合学院多年来思政改革教学经验,提出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策略。